手机版
您的当前位置: 信达文库网 > 范文大全 > 专题范文 > 2024年实施“八项行动”推进新时代新民政建设工作报告

2024年实施“八项行动”推进新时代新民政建设工作报告

来源:专题范文 时间:2024-03-30 17:48:04

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实施“八项行动”推进新时代新民政建设工作报告,供大家参考。

2023年实施“八项行动”推进新时代新民政建设工作报告

实施“八项行动”推进新时代新民政建设工作报告

  构建与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相协调、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相呼应、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,具有XX辨识度的民政发展新格局,是贯彻落实***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***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行动。全面推进新时代新XX新民政建设,重在实施XX合作、精准保障、治理强基、X悦养老、X童守护、地名乡愁、善满山城、逝有所安“八大行动”。

  一、打造区域民政协作的高水平样板

  坚持统筹协调、互利共赢、稳中求进和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,通过健全机制、搭建平台、撬动资源、共享信息、合作研讨等路径,推动成X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民政领域合作走深走实,助推XX民政工作走在西部地区前列。

  一是协同推进XX养老服务体系共建共享。建立XX两地区域内养老服务协作协商机制,探索建立“养老扶持政策跟着户籍老人走”机制,鼓励和引导区域内联建共建养老服务设施,逐步建立XX两地统一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标准。依托民政部“金民工程”系统,试点推行成X两地养老服务地图。

  二是协同推进XX边界服务管理。定期开展四X省与XX市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,及时协商解决边界管理纠纷隐患。共同组织指导界线毗邻地区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。开展以“XX一家亲”为主题的地名寻根文化交流活动。

  三是协同推进XX综合服务纵深发展。持续推进养老机构登记备案,孤儿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,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,婚姻登记预约、结婚登记、离婚登记等7个事项“XX通办”,并不断结合实际予以拓展,优化协同办理流程,提高通办事项办件量。

  二、实施精准保障行动

  着眼保障对象精准、制度落实精准、措施实施精准,以统筹救助资源、增强兜底功能、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,加快构建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制度健全、政策衔接、兜底有力的综合社会救助格局。

  一是建设“一大平台”。建设全市统一的社会救助“一门受理、协同办理”综合信息平台,形成横向连通各职能部门,纵向贯穿市、区(县)、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的社会救助网络,实现困难群众进一个门、申办所有救助事项。

  二是健全“三个机制”。健全主动发现机制,确保及时发现、及早介入、即时救助。健全急难先行临时救助机制,做到从发现、受理到发放临时救助金不超过3个工作日。健全救助服务机制,加强专业社会工作服务。

  三是聚焦“八大群体”。最低生活保障群体方面,规范社会救助标准调整机制,完善低保渐退制度。特困人员方面,按照不低于城市低保标准的1.3倍调整供养标准;
将纳入特困供养的未成年人年龄延长至18周岁,确保应保尽保。低收入群体方面,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,健全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,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、重残人员,参照“单人户”纳入低保。老年群体方面,落实高龄津贴、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、长期护理保险、老年人优待等制度。儿童方面,建立健全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,健全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,分类实施困境儿童保障政策。“三留守”群体方面,完善农村地区困境儿童和留守老年人、留守儿童、留守妇女关爱服务体系。流浪乞讨人员方面,建立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和返乡人员信息台账,优化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。残疾人方面,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,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和家庭参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。

  三、持续提高基层治理水平

  持续深化以“D建引领、三治结合、三事分流、五社联动、智能支撑”为路径的社区治理实践,推动建设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、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。

  一是坚持D建引领。以打造新时代“红岩先锋”变革型组织为突破口,推动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党组织加强领导,规范基层民主选举程序。建立党组织领导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机制,支持党组织健全、管理规范的社会组织优先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项目。规范村(居)民议事会、红白理事会、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的运行管理,拓展村(居)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。

  二是强化“三治结合”。自治方面,进一步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,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行为规范作用、村(居)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保障作用,推动城乡社区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。法治方面,重点规范村、社区机构牌子和村、社区组织工作事项、证明事项,健全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。德治方面,重点规范村(居)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、居民公约修订工作,引导和培育居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。

  三是推广“三事分流”。将居民诉求通过基层议事协商,按照“大事”、“小事”、“私事”进行分类处理。丰富民主协商载体,不断提升民主协商水平。

  四是深化“五社联动”。坚持以融合发展、资源共享为核心,加强政策统筹、资源统筹、力量统筹,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、社会工作者、社区志愿者、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,促进“五社”协同发展、互联互通。

  五是强化智能支撑。依托“X快社区”,整合人、地、物、事等数据,建好全市基层治理数据库。推进村(社区)数据资源建设,实行村(社区)数据综合采集,实现一次采集、多方利用。融合基层D建、政务服务、社区服务等功能,推动基层智慧治理平台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应用一体化。

  四、实施养老行动,实现老有所养

  扎实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,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,落实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,努力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依、老有所安。

  一是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。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,完善老年人能力与需求综合评估体系,有效统筹开展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;
强化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与残疾人两项补贴、社会救助等政策衔接,整合高龄津贴、高龄失能养老服务补贴等制度,提升补贴的精准度和有效性。

  二是完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网络。合理布局数量充足、功能适老、方便可及的养老服务设施,在区县、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完善层次清晰、覆盖全面、功能互补、区域联动的养老服务网络。在城市推广“机构建中心带站点进家庭”模式,在农村推广“四助五有”(助餐、助安、助医、助娱,有场所、有设备、有经费、有队伍、有制度)模式,推进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养老机构(中心)乡镇(街道)全覆盖、区域性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中心区县全覆盖。

  三是优化养老机构服务供给。试点建立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轮候制度。探索公办养老机构现代化管理和运营方式,支持其公建民营。鼓励养老机构向社区和家庭提供生活照护、康复护理、精神慰藉等专业化养老服务。优化城乡养老机构床位结构,推进护理型和普惠性养老床位建设。

  四是深化发展社区养老服务。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建设。发挥乡镇(街道)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公共服务功能,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社区日间照护服务。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,支持老年人就近接受老年教育。支持养老服务机构进社区、进家庭,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失能老年人全托、短托等服务。

  五是繁荣养老服务新业态。加强医养深度融合,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建设。试点推进康养小镇、养老服务中心、森林康养基地、旅居康养中心等设施建设。实施“养老服务+行业”行动,培育养老服务新业态,建设老年人健康产品生产研发基地。实施科技助老示范工程,支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集成应用与推广,发展适老康复辅具、智能穿戴设备、服务型机器人与

  五、实施童守护行动

  坚持儿童优先发展,加快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制度体系,完善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机制,不断提升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  一是发挥“四个作用”。发挥好统筹作用,各级未保办牵头谋划,研究构建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制度体系,推动“六大保护”深度融合。发挥好协调作用,重点构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联动机制。发挥好督促作用,完善督查工作制度,形成上下联动、横向配合、多方参与、齐抓共管的重大事项联合督查督办机制。发挥好指导作用,通过宣传法律政策、调查研究、示范引领等方式,及时总结、推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经验。

  二是构建“四级网络”。建立健全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、区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、乡镇(街道)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、村(社区)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室四级工作网络,进一步明晰各级责任。

  三是建设“三支队伍”。组建XX未成年人保护专家队伍,建立市未成年人保护专家委员会。充实基层工作专门队伍,配优配强儿童督导员、儿童主任。培育社会工作者等专业服务人才队伍,发动人民团体、企事业单位、社会组织及其组织和个人参与未成年人关爱保护。

  四是开展“一项行动”。以开展未成年人安全守护行动为抓手,加强部门协同联动,提高未成年人安全防控水平。加强政府兜底监护体制机制建设,完善家庭监护为主体、社会监护为补充、国家监护兜底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。

  六、实施地名乡愁行动,让地名讲好文化故事

  紧扣“地名中有文化、有历史,要注重文化传承”要求,建立健全地名管理服务机制,加大地名文化保护,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。

  一是完善地名审核机制。制定出台XX市《地名命名更名办事指南》、《标准地名使用规范》、《地名命名更名综合评估制度》、《地名专家论证制度》、《地名管理意见征求制度》等5个配套制度,优化地名命名更名程序。

  二是开展文化宣传保护。编撰标准地名图录典志和地名故事丛书,制定《市级历史地名保护名录评定标准》。开展市、县级历史地名评定,启动千年古镇、古村落评选、推介。丰富XX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展示馆展陈,筹建奉节县地名文化展馆。开展消失地名挖掘、整理,编制消失地名录。

  三是开展乡村地名“点亮美丽家园”活动。推动乡村地名规范命名。建立县级乡村地名保护目录。推动与乡村文化旅游、空间导航标识等有机结合,构建具有XX特色的乡村地名标志导向体系。开展乡村地名、乡村特色农产品产地和农家乐等兴趣点采集上图,推动实现国家地名信息库乡村地名信息应收尽收、标准规范、及时更新。

  四是打造数字地名。制定《XX市地名信息系统接入技术规范》,开展地名审批、备案、公告网上办。推动“地名+元宇宙”虚拟现实数字化建设。

  七、实施善满山城行动,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

  坚持慈善为民,建立完善慈善事业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,积极推行法治慈善、阳光慈善、全民慈善、惠民慈善,不断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
  一是完善慈善政策体系。加大慈善法和XX市慈善条例宣传贯彻。研究出台全市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。制定慈善激励、社区慈善促进、互联网慈善规范、慈善文化宣传、慈善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等推进慈善事业发展若干配套政策,推进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。

  二是创新慈善发展方式。充分运用政府购买服务、孵化培育等方式,积极发展扶弱济困、助学助医类慈善组织,鼓励发展科教文体、环保、公共卫生、应急救援等领域的慈善组织,推动发展枢纽型和支持型慈善组织。支持企业、企业家设立企业基金会。积极探索发展慈善信托,引导支持社会各界通过慈善信托方式参与慈善活动。规范发展“互联网+慈善”,推动数字技术和慈善事业深度融合。严格规范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管理,提高慈善公信力。

  三是营造全民慈善氛围。深挖巴X文化中的慈善元素,打造独具特色的巴X慈善文化品牌。继续做好“中华慈善日”、“XX慈善周”宣传和“XX慈善奖”评选表彰活动,策划实施“慈善XX与爱同行”系列主题活动,推动慈善宣传、慈善活动深入机关、企业、学校、村(社区)和家庭,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。

  八、实施逝有所安行动,不断满足群众基本殡葬需求

  进一步提升殡葬服务水平,推进移风易俗,着力构建覆盖城乡、布局合理、规范有序、公益惠民、节地生态、供给充足的殡葬服务体系。

  一是完善制度。推动修订《XX市殡葬管理条例》,加强殡葬设施用地保障。完善基本殡葬服务清单,实施惠民殡葬政策。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增加服务项目、扩大覆盖人群和提高保障标准,将服务保障内容向节地生态安葬延伸。推动实现基本殡葬服务覆盖全体城乡居民,基本形成四级殡葬公共服务网络。

  二是深化改革。火葬方面,根据本区域火葬区划分和城市发展状况,科学推进主城都市区、新区稳步扩大火葬区,X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X东南XX山区城镇群要以县城为中心逐步拓展扩大火葬区,稳妥提高火化区覆盖率。土葬方面,结合实际,划定禁葬区,推行公墓集中安葬。禁止将骨灰装棺再葬,禁止将火化区逝者遗体转运到土葬改革区安葬。安葬方面,推行不占或少占土地的生态化骨灰安葬方式,引导深埋不留坟头,推广墓碑小型化、以树代碑。

  三是补齐短板。通过财政预算安排、福彩公益金投入、社会捐助等方式筹集资金,强化公益性设施建设,尽快形成布局合理、设施完善、功能齐全、服务便捷、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殡葬公共服务设施网络。将具备条件的村镇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(骨灰堂)纳入当地国土空间规划布局,合理规划布局殡仪服务站点。

  四是强化监管。规范殡葬服务管理,落实属地管理和部门监管责任,强化殡葬服务事业单位公益属性,建立健全综合监管机制。完善基本殡葬服务收费标准,对殡葬领域突出问题,积极稳妥、依法依规、分类推进整治。

  五是移风易俗。推动殡葬服务与“互联网+”融合发展,探索远程告别、网上祭拜等殡葬服务新模式。发挥自治组织作用,将文明节俭治丧规范纳入村规民约、村民自治章程。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,带头移风易俗、弘扬新风正气。

信达文库网 https://www.hnw988.com Copyright © 2019-2024 . 信达文库网 版权所有

Powered by 信达文库网 © All Rights Reserved. 备案号:浙ICP备18035279号-1

Top